培育觀察能力
當你教導孩子怎樣辨認身邊事物的相同和差異時,你其實是在幫助他對事物歸納出一種規律性和邏輯。慢慢地他就會自己建立起這種能力,從而加強他們的觀察力。無論是學習新知識或發展數理思維,都必須先擁有這種觀察力。
舉個例子:請孩子對眼前的動物或物件留心觀察一下,首先描述它的形態或特徵,然後再將它和另一種動物或物件比較一下,說說有甚麼一樣、有甚麼不同。
這樣的對話很自然地能加強孩子的觀察力,也能在你和他的對話之中加深他們對事物的知識。
增加詞彙和理解能力
兩、三歲的孩子的詞彙庫可以有爆發性的發展。透過學習比較和對比,孩子不但會吸收新詞彙,同時更能準確地理解這些詞彙的意思。
例如:當你給他一杯冰淇淋,同時也給他一杯暖水的時候,他很直接就能分辨出冷暖。所以,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各種玩具、用品的同異之處。
鞋子是很好的例子,因為它們既一樣,又相反。
教孩子用長短、輕重、快慢、冷暖、光暗、粗細、尖鈍等去形容和比較事物。這樣對他的理解力、領悟力、語文溝通能力等都很有幫助。
鼓勵孩子做「問題兒童」
當我們發現事物之間的差異,很自然就會想「為什麼」?
在你教導孩子習慣將事物作比較,找出種種規律性之後,就可以為他解釋背後的原因和道理。
以鞋子為例:也許孩子發現有一雙鞋子比另外一雙骯髒,那你可以為他解釋因為一雙經常穿,另一雙比較少穿。又或者兩隻貓一大一小,那是因為一隻年紀比較大,或者吃得比較多。
當觀察和比較之後能夠作出提問,這是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思考技能,也是科學頭腦的基本。
比較和對比的遊戲
透過遊戲作比較和對比可以加強孩子的感官判辨能力。味覺上可以嚐試甜、酸、苦、辣、冷、暖;觸覺方面可以觸摸各種素材:絲、毛、塑膠、沙紙。
網上還有很多這方面的遊戲資源,不妨多加利用。
重要的漢字語文學習
以上種種對比和比較,在中文學習方面就更佔了重要的席位。
傳統的「聲律啟蒙」就完全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將語文、自然科學、歷史等認知的學習融為一體。這裏舉兩個例子:
雲對雨、雪對風 | 這是同類比較:四個都是名詞,同時亦是自然天氣現象 |
來鴻對去燕 | 這是對比:來 / 去是反義的動詞;鴻、是大型鳥,燕、是小型鳥。這兩個同屬鳥煩,同是名詞 |
另一種語文表現體系:對聯,更是我們的文化和語文特色。每一副對聯都以簡潔的文字,完全地以排比、遞進、對比的手法,工整地排列,無論是譏諷、賀喜、敍事、或作為文字遊戲,都言簡意賅,表達出豐富又有深度的含義。
下面就是一副對得工整高深的對聯例子。

時人譏諷袁世凱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基本的數字,下聯是基本的人格。上下聯各欠了第八個字,真正的含意隱藏在「謎底」,而橫額的「昌」字亦意指「娼」。
可以說,詞類、同義詞、反義詞的學習,是繼認字之後最基本、最重要的漢字語文學習。
思展出版的反斗歌,是現代化了的「聲律啟蒙」,是幼兒漢語修辭重要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