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我們這就來看一下
我們很多的日常用品 (例如:隱形眼鏡、紙面巾等) 最初都是因為戰爭才研究發明出來的。車也不例外。
據考古推測,最早的「車」是為戰爭而發明,用於步兵對陣中創造特殊的攻防優勢:利用牛馬等生畜的強大暴發力和持久的耐力,「車」可以快速進入和脫離敵方陣地,加上「車」的箱體提供某種「裝甲」保護,手持戈戟的「車箱戰士」可以居高臨下攻擊步兵,大大提高攻擊威力和防御效果。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車」在大型車戰中已成為勝負關鍵。
就這樣,戰爭中具有強大驅動力的戰車也迅速地進化成民用的運輸和交通工具。
現代「車」字的普遍讀音是[ce]1(粵)/ [chē](漢);作為戰鬥工具或指象棋棋子「車」時讀[guoi]1(粵)/ [jū](漢)。
在廣東話俗語中也有不少含有車字。比較常用的有「車大奅」 (砲)、「食人隻車」和「擺明車馬」。其中「食人隻車」 (要求過分,貪得無厭) 和「擺明車馬」 (形容顯而易見的事情) 中的「車」字都讀做"居",原來都出自象棋。而「車大奅」 (胡亂說話,說大話,氣勢上比“吹牛”更厲害) 中的「車」字讀 "[ce]1"。有些人認為其實本來應該寫為「扯大奅」,不過現在很多人將它寫成「車大砲」。為甚麼「車大砲」= 「講大話」?相傳還有一段故事呢。
話說當年民國時期有一位軍閥,姓車。他很有豪氣,說話氣勢壓人,但他總愛將事實多倍地誇張,特別會誇大自己的兵力,向大眾數落自己有許多大砲軍備,而事實上他卻沒有這些軍備。久而久之,大家都心中有數,也封他「車大砲」這個卓號。
「車」是個獨體字,它本身就是一個部首。其他「車」部的字有:輪、輕、輛、轉。